圣约翰大学(St.John's University),诞生于1879年,初名圣约翰书院。1892年起圣约翰书院开始开设大学课程,1905年正式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
圣约翰书院时期(1879—1905年)
圣约翰书院(Saint John's College),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在西区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地块上以6500两白银购地90亩筹建校舍,作为圣约翰书院的校址(今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
施约瑟为俄国籍犹太人,出生以及成长于美国,1859年来华,先在北京学汉语,然后在华北从事翻译和传教工作,1877年10月在美国受主教职,1878年10月重来中国。他认为在中国办一所美国式的大学非常必要,于是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他主持圣约翰学院的工作4年时间,1883年因中风而辞职。
1880年九月,圣约翰书院的第一幢校舍建成,高2层楼,可容纳学生80人,此外还建有供教职员用的宿舍等。
圣约翰书院是由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办学初期设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课程,用国语和上海方言授课。1887年年轻的卜舫济出任圣约翰书院校长,任职时间长达43年,对圣约翰学院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圣约翰书院先后由施约瑟、颜永京、汤森、卜舫济等人主持校务。首届学生39人,第二学期增至71人。卜舫济出任圣约翰书院校长以后,要求除了国文之外的课程,全部采用英语编写教材,而且全部教师必须使用英语教学,在同学之间广泛推广英语,也就是说英语成为这所学校的“官方语言”,这也就助力圣约翰书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全英文授课的学校,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上对中国学生进行系统正规英语教学的先河。后该校始终保持这一传统,因此其毕业生以英文水平极高而著称。1890年,加拿大籍体育教师李蔼门来到圣约翰书院任教,李蔼门提倡开运动会,首创中国教育史上召开学校运动会的先例。1890年始开设大学课程,并有2名大学生。1895年首届大学生3人毕业(不知何故,比入学者要多出1名),因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故不授予学位。
圣约翰大学时期(1905—1952年)
1905年,圣约翰书院正式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有意思的是,也正是在1905年,中国漫长的的科举制度正式告别了历史舞台。圣约翰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所大学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此时的圣约翰大学已经初具规模,拥有了一座礼拜堂(圣约翰座堂)、一座以创办人名字命名的中国式教学楼“怀施堂”和另一座用庚子赔款所建起来的“思颜堂”(纪念学校的第二任校长颜永京牧师)。1913年,圣约翰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开始招收女学生,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原来的4所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圣约翰大学曾将学校迁往公共租界里的南京路,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四校组成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但后又于1940年迁回原校址办学。
很有意思的是,圣约翰大学每年录取人数不定,入学考试超过及格线者全部录取,不及格的话则都不录取,没有既定名额限制。
圣约翰大学的校训初为“Light and Truth”(光与真理),后又加上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校训的前半部分出自基督教信仰,后半部分则为孔子名言,堪称中西结合的典范。圣约翰大学校刊《约翰声》曾如此诠释校训:“我们要使圣约翰大学成为中国之光和真理的火炬,没有再比此目标更崇高的了。”这一校训言简意赅,高屋建瓴,彰显出大学精神。
圣约翰大学的影响和贡献
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以后,圣约翰大学按照欧美大学教育制度,开始实行学分制和学衔制,1913年起招收研究生,1936年起招收女生,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同时期的国内教会大学还有燕京大学、华西协合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震旦大学、之江大学、岭南大学等,共计十余所,其师资配备,学术研究诸方面在当时的亚洲乃至全球均堪称一流,培养了无以计数的国家栋梁之材。
从晚清至民国,圣约翰大学不仅在上海地区,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均颇负盛名。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名校均同意接收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入学,耶鲁大学甚至可以免试招收。截止到1952年,在其73年的总办学历程中,该校于1921年创办了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个新闻专业,也是后来全国闻名的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前身。圣约翰大学开设的建筑工程系,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全面引进现代建筑艺术的教学机构。当年,圣约翰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免费或一定的补助,每年资助名额在学院中占较大比重。1906年起圣约翰大学医科学制改为七年,毕业者授予博士学位,也是中国最早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两所学校之一。
至1949年春,圣约翰大学占地300余亩,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农学院、神学院共5个学院以及附属中学,在校学生达1200余人。
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秋,圣约翰大学被撤销,在院系调整中被拆散后并入上海多所高校,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现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上海市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其中,新闻系、外文系、中文系(部分)、历史系并入复旦大学;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参与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经济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政治系和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附中并入上海市五四中学;神学院取消,学生转入南京的金陵协和神学院。
至此,圣约翰大学可以说已经不复存在。只是,正如圣经所说,一粒麦子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约12:24】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本文最后,笔者也在此列出部分知名的圣约翰大学出身的校友。
部分知名的圣约翰大学出身的校友
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
施肇基(政治家,外交家)
宋子文(政治家,金融家,外交家)
荣毅仁(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原国家副主席,中信集团创始人)
邹韬奋(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
邹文怀(香港电影教父,缔造出李小龙和成龙两位国际巨星及许多演艺明星,香港嘉禾集团创始人)
林语堂(文学家,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主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创始人)
张爱玲(中国近现代最富盛名的女作家之一)
潘序伦(中国现代会计之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创始人)
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经叔平(上海商业巨子,民生银行创始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
史久镛(原联合国国际法院院长、大法官)
黄嘉华(外交家,原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
容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创始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吴宓(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
吴宗锡(评弹界里程碑式人物,原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
吴肇光(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
郁知非(中国血液病学奠基人)
郭迪(中国儿童保健学科奠基人)
颜福庆(上海医科大学和中华医学会创始人)
张乃峥(中国风湿病学奠基人)
孙学悟(中国基础化学工业奠基人)
顾震隆(中国复合材料研究奠基人)
罗荣安(中国航空教育开拓者)
刘鸿生(前上海实业大王)
刘以鬯(经典电影《花样年华》的原著作者,原香港作家联会会长)
连横(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连战祖父)
俞大维(兵工学家,政治家,哲学家)
李慎之(哲学家,社会学家)
张仲礼(经济学家,原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蒋一成(石油勘探专家,美国亚洲协会主席)
严家淦(政治家,原“中华民国”总统)
陈成达(中国足球界元老)
马约翰(体育教育家,原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
孟宪承(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
蔡至勇(华尔街第一个华人大亨)
周诒春(清华大学奠基人)
周有光(汉语拼音创始人)
鲁平(原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
丁光训
韩文藻
曹圣洁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